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株洲KTV招聘网 > 株洲热点资讯 > 株洲名言/句子 >  彼其(jì)之子那个人指诗人所怀念者朱熹《诗集传》“彼其之子

彼其(jì)之子那个人指诗人所怀念者朱熹《诗集传》“彼其之子

2022-06-16 22:03:47 发布 浏览 352 次

彼其(jì)之子:那个人,指诗人所怀念者。朱熹《诗集传》:“彼其之子,戍人指其室家而言。”《唐风·椒聊》:“彼其之子,硕大无朋。”即是指新婚女子。其,语助词。之子:与《周南·桃夭》“之子于归”的“之子”义同。

戍:守卫。申:古国名,姜姓之国,后灭于楚。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

怀:想念。

曷:何。予:我。还归:指回家。

楚:一种落叶灌木,今名黄荆。

甫:古国名,也是姜姓之国,即“吕”。“甫”、“吕”古声同,在今河南南阳西。

蒲:蒲柳。

许:古国名,也是姜姓之国,在今河南许昌境。

【品评】 诗中说到戍申、戍甫、戍许,可见此诗是周室东迁后平王派兵协助戍守南方三小国,士兵转戍日久思家之作。申,姜姓,平王宜臼的舅家。平王的父亲幽王宠褒姒,废申后及太子,太子宜臼奔申,幽王伐申,申联合犬戎伐周,杀幽王,立宜臼。陈奂《诗毛氏传疏》:“甫、申同壤,而许去申远。昭二十六年《左传》疏,刘炫引《汲冢纪年》,平王奔申,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于申。”吕、甫、许三国在平王东迁建都洛阳中出过大力,则与周王室互为依靠。方玉润《诗经原始》说:“夫周辙既东,楚实强盛。京洛形势,左据成皋,右控崤函,背枕黄河,面俯嵩高。则申、甫、许实为南服屏蔽,而三国又非楚敌,不得不戍重兵以相保守,然后东都可以立国。……其所以致民怨嗟,见诸歌咏而不已者,以征调不均,瓜代又难必耳。”周室东迁后地盘大大缩小,戍卒来源有限,不能按期调换,王室之衰微,于此可见。屈万里《诗经释义》引傅斯年说:“此桓、庄时诗。桓、庄以前,申、甫未被迫,桓、庄以后,申、甫已灭于楚。”桓王(前719—前697)、庄王(前696—前682)在平王之后。则此诗作于公元前八世纪末、七世纪初周平王末年。

此诗三章,后二章每章只改易三字,用重章叠句的形式,给人以反复哀叹、荡气回肠之感,这是总的情感基调。细致分析起来,颇耐人寻味。

首先,“扬之水,不流束薪”、“不流束楚”、“不流束蒲”等,包含有当时婚俗在其中。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绸缪》说:“诗人多以薪喻婚姻。《汉广》‘翘翘错薪’以兴‘之子于归’,《南山》诗‘析薪如之何’以喻娶妻。本诗‘束薪’、‘束刍’、‘束楚’,《传》皆以喻男女待礼而成,是也。”闻一多《诗经通义乙·东山》说:“凡言析薪、刈薪皆与婚姻有关(既婚之后,则言束薪。)”《诗经通义甲·汉广》又说:“本篇二章刈楚,三章刈蒌,乃当时婚礼中实有之仪式。”则此诗是言结婚后不久即离家戍守在外。这个比喻以当时的风俗为基础,因而也反映出字面之外的内容。

其次,三章诗中,虽只是各二字有所不同,但体现出了“重章互足”的特征。第一章言“戍申”,第二章言“戍甫”,第三章言“戍许”,说明作者转戍三地,一地之情势稍缓,本以为可以回家,不想又转戍另一地。如此者再三,因而时日更久。所以虽变化一字,而表现诗人焦躁、急切之心情,甚为有力。

本诗三章五、六句完全相同,第五句又是重叠“怀哉”之感叹,哀思悠长,其情调与同在《王风》中的《君子于役》一样,而一为在外戍守者的哀叹:“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一为在家中怨妇的哀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可谓内外相思,悲哀之声撕心裂肝,真可谓惊天地、动鬼神。

中谷有蓷

中谷有蓷,暵其干矣。有女仳离,慨其叹矣。慨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