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前期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
元代前期,城镇经济的相对繁荣为元杂剧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这一时期也是杂剧创作的兴盛时期,出现了众多的作家和作品,其中不乏优秀的传世之作。主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墙头马上》、《梧桐雨》以及马致远的《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其他较为著名的还有杨显之的《潇湘夜雨》、石君宝的《秋胡戏妻》、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尚仲贤的《柳毅传书》、康进之的《李逵负荆》等。元代后期是杂剧创作的衰微时期,这主要是因为南方经济发展较快导致杂剧南移,而用北方语言、乐曲演出的杂剧较难以适应南方观众的要求,导致其生命力的消弱。但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不少杂剧作家和作品。著名的有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王粲登楼》,乔吉的《扬州梦》、《两世姻缘》等。
关汉卿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者,“元曲四大家”之首,约生于1220年,卒于1300年,号已斋,大都(今北京)人。他一生创作杂剧60余种,现存有《窦娥冤》、《救风尘》、《拜月亭》、《望江楼》等完整剧本13种。另外他在散曲、小令等方面也有很高成就。《窦娥冤》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关汉卿最著名的杂剧之一。全剧写寡妇窦娥受流氓张驴儿迫害,被诬告杀人,官府判其死刑。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誓愿,以彰显自己的冤情:死后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楚旱三年。三桩誓愿后来一一应验。窦娥之父窦天章为官后,窦娥之冤终得昭雪。剧本塑造了窦娥这一善良正直、在黑暗势力下敢于反抗的妇女形象,反映了元代社会的混乱面貌。
元代戏曲除杂剧外,还有南曲戏文,即南戏。其中著名的有高明的《琵琶记》以及被誉为元末四大南戏的“荆刘拜杀”(《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
郭守敬主持大都天文台
1276年元军攻下南宋都城临安后,忽必烈打算编修新王朝自己的历法,于是设立太史局(后改太史院),任命王恂为太史令,负责组织工作。忽必烈还把金、宋两朝司天监的人员集中到大都(今北京),再加上新选拔的一些人才,组成了一支庞大的也是当时最为先进的天文学队伍,郭守敬就是其中之一。至元十六年(1279)春,在大都东城墙开始兴建大都天文台。郭守敬开始负责仪器与观察,后来担任第二任太史令。天文台分3层,高达7丈,第一层南屋是太史令等天文台负责人的办公室,向东的房间是负责推算的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向西的房间是负责观测和计时的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向北的房间为仪器储藏室。仅推算、测验、漏刻三局就有70人。第二层按离、巽、坤、震、兑、坎、乾、艮八方分成8个房间。它们分别是观测准备室、图书资料室、天球仪和星图室、漏壶计时室、日月行星室、恒星室等专业工作室。最上一层为观测台,北有简仪,中有仰仪,西有圭表,东有玲珑仪,南边是印历工作局、神厨和算学的建筑。由此可见元大都天文台规模宏大,人员众多,组织严密s,设备齐全。更令人瞩目的是该台拥有大量先进的观测仪器。据《元史》记载,有玲珑仪、简仪、浑天象、仰仪、高表、立运仪、证理仪、景符、窥几、日月食仪、星晷定时仪、候极仪、悬正仪、正方案和座正仪等。其中由郭守敬设计制作的就多达13件。
元大都建成
元代国都大都,是唐以来中国规模最大的一座新建城市,明清北京城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建和扩建而成的。1214年,蒙古军逼迫金朝将都城从中都(今北京)南迁到开封。次年,成吉思汗恢复中都旧名燕京。忽必烈称帝后,又将燕京改为中都,并于1267年开始在中都东北部修建新都,称作大都。大都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28 600米,南城墙在今北京市的东西长安街稍南,北城墙即现在的城北“土城”,东西城墙与明清北京城东西城墙重合。全城11门,其中的和义门、平则门即后来的西直门、阜成门;崇仁门、齐化门即后来的东直门、朝阳门;其他如安贞门、光熙门等名沿用至今。皇城在大都城内南部的中央,包括宫城及太液池(今北海、中海和南海)、万岁山(北海琼岛)。皇城正南门叫丽正门,在今天安门的位置。大都城的布局是依《周礼·考工记》所定原则设计的,城门及宫殿名称也多出自《周礼》。大都城街道布局规整,皆正东西南北走向,若干小巷名曰“胡同”,这种名称流传至今。元大都的建成,是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座按照预先整体规划平地兴建的都城,也是13世纪~14世纪世界上最宏伟壮丽的城市之一。
忽必烈去世